旅游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05-96960

主页 > 签证资讯 > 旅游保险 >
旅游目的地-秘鲁
发布日期:2019-01-26 20:46编辑:厦门签证网

玉米之仓——秘鲁(Peru)
 
(一)基本概况
1.旅游环境
秘鲁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eru)简称秘鲁,“秘鲁”在印第安语中是“玉米之仓”的意思,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接壤,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为邻,南与智利交界,西濒太平洋。面积为 128.52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 2254 千米。

秘鲁是个多山的国家,安第斯山纵贯其中部,平均海拔 4300 米,高原、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为热带沙漠,滨海有断续分布的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区主要为安第斯山中段,是亚马孙河发源地;东部为亚马孙河上游流域,为山麓地带和冲积平原;南段多火山地震。瓦斯卡兰山海拔 6768 米,为秘鲁最高点。主要河流有亚马孙河主源阿普里马克河及支流马拉尼翁河。的的喀喀湖海拔 3812 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

秘鲁西部沿海属热带沙漠、草原气候,干燥而温和,年平均气温 12~32℃;中部气温变化大,年平均气温 1~14℃;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 24~35℃。年平均降水量,西部不足 50 毫米,中部不足 250 毫米,东部在 2000 毫米以上。

秘鲁经济属拉美中等水平,以农业、矿业为主。秘鲁矿业资源丰富,是世界 12 大矿产国之一。主要有铜、铅、锌、银、铁和石油等。其中,铋、钒储量居世界首位,铜占第三位,银、锌占第四位。森林覆盖率为 58%,面积达 7710 万公顷,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水力和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工业以加工和装配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棉花、稻谷、甘蔗、咖啡、古柯等,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主要鱼粉、鱼油生产国。

2.历史与文化
秘鲁历史悠久,是美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公元 11~16 世纪初印第安部落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首都,在高原地区建立了印加帝国,这个帝国在极盛时期,其疆域达 200 万平方千米,除今天的秘鲁本土外, 还包括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以及哥伦比亚、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区。15~16 世纪初形成美洲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加文化。1533 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 7 月 28 日独立,建立秘鲁共和国。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秘鲁的“独立节”。1835 年玻利维亚和秘鲁合并,称秘鲁—玻利维亚邦联。1839 年邦联瓦解。1854 年废除奴隶制。

秘鲁国旗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两侧为红色,白色长方形中间有国徽图案。白色象征自由、民主、和平与幸福;红色象征人民在独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也表示人民对烈士的怀念。秘鲁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骆马,代表国家的动物资源,也是秘鲁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鸡纳树,代表该国的植物资源;下半部为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代表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矿藏。盾徽上端为一个绿枝叶环;两侧各有两面秘鲁国旗。秘鲁的国歌是《秘鲁共和国国歌》。秘鲁的国花是向日葵;国树是金鸡纳树;国兽是骆马。

秘鲁可谓南美洲文明的心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家,是古代美洲大陆三大印第安文明中心之一。公元前 1500~前 400 年的查文人和公元前 200~公元 700 年莫奇卡人在农业、工程和建筑上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们留下的遗迹至今令人惊叹。公元11 世纪,印加人在安第斯高原地区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印加文化,使秘鲁古代文明达到顶峰,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秘鲁有发达的农业和纺织业。早在公元前 2000年秘鲁就开始种植马铃薯,而培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有“玉米之乡”、“玉米之仓”的美誉。并在冶炼铸造、建筑、机械、数学和天文知识等方面也已经达到高度文明的水平。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历史又使秘鲁形成了多元文化。今天的秘鲁文化是古代印加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当中独具异彩的一员。

秘鲁人口 2615 万(2005 年 12 月)。其中印第安人占 41%,印欧混血种人占 36%,白人占 19%。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 30 多种印第安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3.习俗礼仪
秘鲁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崇拜祭祀太阳神,每年冬至日要举行祭祀活动,尤以库斯科的祭典规模最大。人们在头戴假发和面具的男主祭人主持下,一连三天,膜拜初升的太阳,并和着民间乐曲跳太阳舞,以示对太阳神的祈祷。秘鲁基巴罗族人视巫师如神明,并对其异常崇敬。秘鲁的印加印第安人,还有在每年 9 月要定期举行驱魔节日的习俗。

秘鲁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和告别时,都惯以握手为礼。朋友之间,男子一般用拥抱礼,并互相拍肩拍背;妇女之间习惯施吻面礼。秘鲁人习惯约会迟到半小时左右,这是他们的礼节风俗。秘鲁女子除在官方场合穿礼服外,平时习惯身披大披肩,这个披肩白天当衣服,晚上可用来当被子。秘鲁的奥列宗人都喜欢在耳垂上嵌一个木盘。起初为小盘,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换大盘,以至把耳垂都拉得很长,有的甚至两耳垂肩,故称“大耳人”。在该部族,大耳不仅是美的标志,也是智慧的象征。

在秘鲁的印第安人中,数量最多的是克丘亚人,他们的传统服装很有特色。女人通常穿毛料深色裙子,裙子下边镶着花边;上身穿短衬衫,有白的,也有带色彩的,外面披着披肩,胸前还有胸饰。男人多穿短上衣及长至膝盖的裤子;在较冷的天气里,他们还穿着斗篷。男女所穿的毛料服装都是家庭手工制作的,自制的细毡帽很流行,男女普遍都戴。

秘鲁人的饮食品种丰富多彩,其中尤其爱吃海味和肉食。他们的烹调方法独具特色,惯于用炭条把鹅卵石烤烫,然后放上肉食、玉米、豆类等主食烤制。他们平日一日三餐,早餐较为简便,一般为面包加牛油,一杯牛奶或咖啡;午、晚两餐大多比较重视,菜肴较为丰盛。秘鲁印第安人嗜嚼古柯叶。他们每天午饭后,都喜欢围坐在一起咀嚼古柯叶。

秘鲁人对紫色倍加赞赏,紫色平时禁用,只有在 10 月份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认为紫色预示着幸运的到来。他们偏爱向日葵,被视为秘鲁的象征,还称其为“印加魔花”、“太阳花”。非常喜欢猫头鹰,认为这是一种益鸟,会给人类造福,并认为它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秘鲁人特别忌讳“死亡”这个字眼;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忌讳乌鸦,视为不祥之鸟;忌讳以刀剑为礼品,认为送这些东西意味着割断友谊;在饮食上忌食海参一类的奇形怪状的食品。

(二)主要旅游城市及名胜
秘鲁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亚马孙河丛林、安第斯高原印加遗迹,以及世界最高的的的喀喀湖,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观光价值的国家之一。

1.利马(Lima)
首都利马是秘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里马克河两岸,占据了里马克河与米腊弗洛烈斯海湾之间的整个广阔地带。东北有圣克里斯托瓦尔山,西连太平洋岸的港口城市卡亚俄。利马的名字即来源于里马克河,意为“会说话的神像”。利马是世界闻名的“不雨城”,四季无雨,只在 12 月到来年 1 月间,常有浓湿雾形成的繁雾,年降水量仅 10~50毫米。这里的气候四季如春,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16℃,最热月平均温度为 23.5℃。市中心海拔 154 米。

利马建于 1535 年,长期为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1821 年秘鲁独立定为首都。城区分新老两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老城在利马北面,靠近里马克河,多为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从西北向东南与里马克河平行。老城多广场,它的中心是马约尔广场(原称武器广场)。从广场辐射出条条以大块石板铺砌的道路,通向城市各个角落。广场中央的铜喷泉建于 1650 年。广场东面有建于 17 世纪的天主教堂,这是利马唯一保持浓厚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教堂。广场周围还有 1938 年在皮萨罗宫殿部分旧址上建造的政府大厦、1945 年建造的利马市政大厦等高大建筑。广场东北方向是风景优美的阿拉梅达公园。位于整个城市中心地区的圣马丁广场上矗立着在美洲独立战争中建有奇功的民族英雄圣马丁将军骑马塑像。广场中间还有古栈道等大片遗迹。新城的玻利瓦尔广场周围有许多博物馆。利马近郊还有著名的秘鲁黄金博物馆。

(1)皇家费利佩城堡(Fortaleza del Real Felipe)是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在美洲殖民地修筑的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为典型的 16 世纪中叶欧洲城堡建筑风格。位于首都利马以西14 千米处的卡亚俄海岸。城堡建于 1747 年,由法国宇宙结构学家路易•戈丁、西班牙数学家何塞•阿米奇和城堡建筑专家胡安•弗朗西斯科设计。工程历时 29 年完成。城堡建成后,为纪念已故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遂被命名为“皇家费利佩城堡”。占地 7 万平方米,城墙长 1580 米,高 5.88 米,宽 12~14 米,全部用坚石砌成。

费利佩城堡呈不等边五角形,每边上建有碉堡,分别命名为“国王”、 王后”、 圣费利佩”、“圣卡洛斯”和“圣何塞”,每个碉堡上均建有弹药库。“国王”和“王后”碉堡是城堡内两座用石块砌成的最醒目的建筑,堡上还建有塔楼,称为“骑士”塔楼,两堡各有一座吊桥供出入。被视为“堡中之堡”的国王碉堡共 3 层,最上一层是瞭望台,下两层设有炮台。堡内配备了粮食和武器储存库等服务设施,以供堡垒遭攻击时守备之用。王后碉堡也是城堡的主要防御工事,内除设有粮食和弹药储备库外,还有水井,井里至今有水。这座城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分别担任过防御工事以及临时政府、国会和法院所在地等不同角色。左侧的总督府,现已被改建成秘鲁陆军军事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从最初印加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剥削所使用的原始木刀、竹箭,到秘鲁军队使用的地雷、枪支、大炮、服饰和旗帜,一应俱全。博物馆门外,矗立着一座为纪念所有为祖国而献身的战士而建的无名英雄雕像。登上“骑士”塔楼极目远望,整个卡亚俄港尽收眼底。蔚蓝色平静的海面上船影点点,渔轮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2)帕恰卡马克遗址(Pachacamac)原为前印加时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庙,后被印加王国征服,成为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以庄严、肃穆、雄伟而著称。位于首都利马以南 20 余千米处的“鲁林谷地”,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帕恰卡马克是土坯和干打垒的泥土建筑群,于公元前 200 年左右兴起,15 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33 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毁坏。遗址的地基由石块铺垫,墙壁上有一排上窄下宽的梯形窗式装饰。其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被称为太阳宫(或太阳庙),高 6 层,背靠大海,建在山顶上。大殿背后建有观象台,观看太阳出没并据此制定农历。在太阳庙另一侧的低洼处还建有月亮宫。印加时期这里集中了邻近地区的美女,她们从 9 岁起被选入宫中,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出落得最美丽的可被选为王妃,相貌稍逊者则作为宫女或教师。月亮宫内的通道犹如迷宫,宫内还修有水池、水渠供美女们沐浴。

2.库斯科(Cuzco)
库斯科是秘鲁东南部著名古城,库斯科省省会,古印加帝国的都城。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 3410 米。城市居高临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葱郁,气候凉爽,秘鲁人称它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

库斯科城建于公元 11 世纪,由印加帝国第一位国王曼科•卡帕克主持兴建。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创造了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有“古印加文化的摇篮”之誉。 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中心”,以印加古迹闻名,城中精美的石砌墙垣和太阳庙遗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迹比比皆是。1983 年库斯科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

库斯科城 1533 年被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后曾屡遭地震破坏,而今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印第安城市,但古城格局依旧,留存有大量的印加帝国时代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遗迹,以及殖民统治时期建筑的大教堂。两种建筑风格融合,被誉为西班牙—印加的独特建筑方式。城市中心是武装部队广场,正中耸立着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 4 座天主教堂。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形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许多石头房基还是古印加帝国的遗物。广场东北,建有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此外还有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广场东南是左右对峙的太阳女神大厦和蛇神殿的墙壁遗迹;广场西南方的欢庆广场,被当地人称之为“库西帕塔”,是欢庆帝国军队胜利归来的场所。两个广场附近有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遗留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城中还有 1692 年建立的大学。而世界闻名的举行“太阳祭”的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位于距库斯科城 1500 米的高处。以古堡为起点,印加人修筑了一条全长 3000 米左右的古道,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从古堡东行可至肯科遗迹。据考证,这里是古墓地和宗教祭祀中心,留有神庙和圆形的斗技场的遗迹。场中央有一巨石雕琢的祭台。

马丘皮丘(Machu Picchu)是秘鲁南部古印加帝国的古城废墟,秘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文化遗产。 马丘皮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西北 112 千米的高原上,四周崇山峻岭环抱,面积 13 平方千米。海拔 2280 米的古城两侧为高 600 米的悬崖峭壁,下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地势极为险峻。

马丘皮丘古城建于印加帝国后期 1440~1500 年,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后,古城被舍弃,由于山高路陡,丛林密盖,一直未被发现。1911 年,被美国耶鲁大学南美历史学教授海勒•宾加曼发现,它隐藏在一大片乱糟糟的葡萄藤和树丛中。古城街道狭窄,但排列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与平台宏伟壮观,还有作坊、堡垒等,它们多用巨石砌成,大小石块对缝严密,甚至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巍峨的金字塔上有由处女守护的太阳神庙。马丘皮丘被分成几部分:墓地、监狱、较小的居民区和庙宇。马丘皮丘的一些建筑约两层高,上面曾经是用茅草盖住的尖屋顶。有些贵族住宅的墙壁上遗留有呈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窗户;台阶倚山铺砌,高广而整齐;还有石砌蓄水池,引山泉流入供饮用。这里发掘出的日晷,显示了古印加帝国高度的文化水平。考古学家还在这里发掘出成千具印加人的残骸和头盖骨,每具男性遗骸周围呈辐射状埋葬着 10 具女性遗骸。废墟石壁上刻有许多尚未人知的符号和标记。气候湿润的马皮比丘周围分布有热带雨林,是众多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

3.阿雷基帕(Arequipa)
阿雷基帕是秘鲁第二大城市,南部阿雷基帕省首府,秘鲁最古老城市之一。它位于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 2300 多米的山谷中。这里有被称为“秘鲁富士”的米斯蒂火山,四周峰峦环峙,树木苍翠,景色清幽。

1540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这座印加古城旧址上建造了西班牙风格的城市,城市发展融合了美洲文化和西班牙文化,成为混合文化的城市典型。城中建筑均由白色火山凝灰岩建造,被称为“白色之城”。著名的安第斯巴洛克式的建筑,是该市独特的建筑形式,为 16、17世纪殖民主义时期的遗迹。它们不但表现了著名的欧式装潢外观,亦呈现了原土著居民的风味,于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文化遗产”称号。

城市中心是武装部队广场,广场三面有拱廊,一面矗立着建于 1612 年的双塔顶的天主教堂,广场上有棕榈树、老式的煤气、英国花园和花园中的喷泉。许多狭窄的街道从这里延伸,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城中到处是建于 18 世纪的雅致的贵族之家;拉康帕尼亚教堂里的圣器收藏室的天花板上覆盖着深红和金黄色的微型绘画和雕刻品;市内的圣奥古斯丁大学有考古学博物馆,馆内收集了许多印加帝国时代的木乃伊和陶器。阿雷基帕中最引人入胜的参观地是卡德林娜女修道院,是一座城中之城,始建于 1580 年,17 世纪进行了扩建。400 多年以来,里面一直居住着多达 450 位的修女,她们完全与外界隔离。直到 1970 年,修道院的大部分地区才开始向公众开放。如今,建筑物的北面还依旧有修女在那里生活。对游人开放的部分经过了精美极致的装修:窄小的街道和广场上面铺满了绚丽多姿的鲜花,墙壁上用各种鲜艳的色彩描绘着美丽的图案,到处都回荡着中世纪所特有的气息。穿过狭窄的小巷有独具匠心的广场、具有原始装饰风格的独特的起居室、餐厅及修女洗衣房,藏书众多的巨型图书馆。此外,城内还有一所剧场和一些图书馆,市内的一所旧监狱中设有手工艺中心,城附近有温泉和印加文化遗迹。

4.秘鲁自然、人文奇观之旅
在南美洲,没有哪个国家像秘鲁一样具有如此之多的惊人的自然、人文奇观,高耸的群山、潮热的榆林和干旱的沙漠,的的喀喀湖的传奇水道、神秘的纳斯卡线条等都是文化追寻者、探险者和生态旅游者的追寻目标。

(1)伊基托斯(Iquitos)是秘鲁最重要的靠橡胶繁荣起来的城市,也是秘鲁亚马孙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秘鲁热带森林的腹地。亚马孙河在印第安人语言中的意思是“撞碎独木舟之河”,它源于秘鲁,流经巴西入海,在秘鲁境内为 680 千米。伊基托斯一带的河面宽约 3 千米,水流平稳。西岸是伊基托斯市,东岸是茫茫森林。从那里出发,沿亚马孙河、亚那莫诺河或马那提河走不远就可以进入原始森林。沿途可以看到粗糙的木料、用棕榈叶搭建的房屋和亚马孙土著人乘坐的掏空独木舟;珍奇的鸟类在爬满葡萄藤的大树上飞来飞去,以及随处可见的蝴蝶、貘、猴子、野猪和粉红色的河豚等奇异的野生动物。

伊基托斯建城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早在 20 世纪初橡胶热年代,它就是种植园主和豪商大贾挥霍的娱乐之地,一些雕刻壁画的欧式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

(2)纳斯卡线条(Lineas de Nazca)是散布在 250 平方千米干燥沙质地表上的众多深几十厘米、长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的巨大线条。它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南 300 多千米处,是美国科学家保罗•科索科于 1939 年在纳斯卡地区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统时发现的,起名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纳西卡线条其实是一系列动物、几何图形和鸟类的图案,图案是在干燥的沙漠表层刻画出来的。因尺寸巨大,需乘飞机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有关线条的制作者和制作目的有许多猜测。主要推测认为,这是创造过纳斯卡文化的古印第安人的作品,是古代人奇特的天文日历;或是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统;或道路,或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飞船着陆标志。但从公元前 3~5 世纪纳斯卡文化留下的陶器上的图形看,纳斯卡文化同巨型图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4 年将这一遗迹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3)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Reserva Nacional de Paracas)是秘鲁太平洋海岸最大的沿海野生动物保护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位于伊卡省境内,距皮斯科城 19 千米,利马南部247 千米处,总面积 33 万公顷。保护区内最引人入胜的去处是鸟岛。鸟岛由南岛、北岛和中岛及 6 个礁石岛组成,是成千上万的海洋动物的栖息地及海鸟的家园。其中北岛最大,面积为 64 公顷,距海岸 11 千米。岛上栖息着海豹、企鹅、火烈鸟、海龟、海豚等许多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和鸟类,其中尤以为数众多的海豹最为壮观。岛屿高处堪称海鸟的天堂,黑白两色的海鸟不计其数,其中一种企鹅为当地所特有。岛上大量鸟粪,为优质肥料,是 19 世纪秘鲁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

(4)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是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高原湖泊,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它面积有 8330 平方千米,海拔 3812 米,水深平均 100 米,最深处可达 280米,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其中 2/5 在秘鲁境内。湖水主要依靠东科迪勒拉高山融雪补给,水温较低(12℃~16℃)。湖东南方向有一出口,经德萨瓜德罗河注入波波湖。湖为群山环抱,景色秀丽,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许多半岛和湖湾港汊。的的喀喀湖被印第安人称为“圣湖”,湖区为蒂亚瓦纳科文化和印加文化的发祥地。阿依马拉族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祇来自湖底。的的喀喀湖中的伊斯拉•德尔•索尔岛即是“太阳之岛”,伊斯拉•德•拉•鲁纳岛为“月亮之岛”,现今湖区仍有为敬奉太阳女神建立的神庙遗址,湖东南 21 千米处保留着古城遗迹。的的喀喀湖是大约 250 个乌鲁族人的家园,他们居住在漂浮的筏子上。这种筏子用一种称为“托托拉”的蒲草芦苇捆扎而成。

相关推荐
签证常识
表格下载
旅游保险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

40005-96960

0592-8989333

0592-8966866

0592-8366966

公司微信

XMvisa

紧急电话

13799288166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日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