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突尼斯

旅游目的地-突尼斯

发布日期:2019-01-26 20:47 编辑:厦门签证网

地中海十字路口——突尼斯(Tunisia)
 
(一)基本概况
1.旅游环境
突尼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nisia)简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达1200 千米,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素有“地中海十字路口”和“欧洲的钥匙”之称。面积为 16.42 万平方千米。突尼斯的蓬角半岛被称为“北非之角”。

突尼斯地形复杂。北部为山地,由阿特拉斯山脉东延的两条支脉组成,北为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南为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的余脉。与阿尔及利亚交界附近的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 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和低地,多盐沼。其中有两个季节性大盐湖,较大的为杰里德盐沼,面积 5000 多平方千米,低于海平面 15 米;另一个为费贾杰盐沼。东北部沿海有带状平原,沿海岛屿以杰尔巴岛为最大。南部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境内水系不发达。最大河流迈杰尔达河为常年河,由西南向东北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积约 2.4 万平方千米。

突尼斯北部和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 18℃,高山区为 15℃;年平均降水量为 500~1500 毫米。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 18℃,年降水量 200~400 毫米。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在 20℃以上,绝对最高温度达61℃,年降水量不足 20 毫米。

突尼斯以农业为主,但粮食不能自给。矿藏资源主要有磷酸盐、石油、天然气、铁、铝、锌等。工业以石油和磷酸盐的开采、制造和加工为主。旅游业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突尼斯第一外汇来源。突尼斯是橄榄油主要生产国,橄榄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4%~9%,是其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2.历史与文化
公元前 9 世纪末,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了迦太基城,该城后来发展为奴隶制强国。公元前 146 年,被罗马人占领。公元 6 世纪被拜占庭帝国占领。公元 7 世纪起阿拉伯人迁入,13 世纪成为独立王国。1574 年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837年被法国侵入,1881 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56 年 3 月 20 日成为独立王国。1957 年 7 月,废黜国王,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突尼斯国旗为红色长方形,中央有一白色圆,圆内有一弯红色新月和一颗红色五角星。国旗的历史可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期,新月和五角星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标志,现为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也是伊斯兰国家的标志。突尼斯国徽上的红色新月和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另外的三组图案是:帆船象征海上贸易史,天平象征正义与平等,银刀和狮子象征曾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绶带上的阿拉伯文字为“秩序、自由和正义”。突尼斯的国歌是《突尼斯共和国国歌》,国花是金合欢,国树是油橄榄树,有“油橄榄之邦”之称。

突尼斯人口991 万(2004 年 4 月)。90%以上为阿拉伯人,其余为柏柏尔人和犹太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天主教、犹太教。突尼斯 70%的人口居住在北部地区和沿海平原,那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 100 人,中部和南部干旱沙漠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仅 5 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49.3 人,其中城市人口占 53%。

3.习俗礼仪
突尼斯的风俗习惯大都延续着伊斯兰教的传统。多数突尼斯妇女都有深居简出和戴面纱的习俗。伊斯兰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各礼拜一次。在每星期五的午后,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三麻拜”。礼拜时,他们将伊斯兰教历太阳年的 1、7、11、12 月视为”神运载月”。在这四个月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动。

突尼斯人与客人相见时多数是行握手礼。握手后,他们还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真诚。中上层人士除了握手外,还行拥抱礼。亲朋好友见面后,常行亲吻礼,即在面颊两边亲吻。突尼斯人喜欢拍打对方的肩膀,以示关系亲密。他们不用左手递接物品,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而用右手递接物品,是尊敬对方的表示。在欧美国家流行的食指和大姆指搭成圈的 OK手势,在突尼斯的含义却是我要杀了你。他们外出上车下车碰到别人或平时做了妨碍别人的事时,总要诚恳地道歉。

突尼斯人的主食是面食,常吃大饼和面包,有时也吃米饭。副食爱吃牛肉、羊肉等,突尼斯人忌食猪肉,也忌讳酒。喜爱喝的饮料是咖啡和绿茶,平时都喝自来水或矿泉水。过去突尼斯人是以手抓饭,现在除南部一些地区的人外,大都已习惯使用西式餐具。在当地不能用酒作礼品,一般情况下,到主人家中作客可送鲜花,他们认为红色象征爱情,白色象征兄弟情谊,象征和平。

突尼斯人除了过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外,每年 12 月还有过撒哈拉联欢节的习俗。节日中要举行赛驼,斗驼活动,并举行壮观的骆驼兵列队游行。斗羊节是突尼斯民间传统盛会,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古时候,突尼斯人视公羊为神圣之物,看作是力量、勇敢和威严的象征。每逢古尔邦节来临之际,人们都将自家最好的公羊装饰打扮一番,随后领到清真寺的广场上来,在进行祈祷之前先让羊互相角斗,看谁家的羊力量最大。于是,斗羊比赛便兴盛起来了。斗羊比赛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节日,而是选在其他节日期间举行。

突尼斯人忌讳别人询问自己的工资情况,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他们忌讳 13,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象征。他们反感看到猪的形象及图案。突尼斯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红色,喜欢骆驼。而忌讳猪、狗、猫。

(二)主要旅游城市及名胜
在突尼斯 1200 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无数细软的沙滩,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苏斯和哈马迈特拥有大片金黄的沙滩,细软的沙子有“金粉”之美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优美风光,加上突尼斯 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留下的 200 多处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使突尼斯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吸引着几百万的外国游客,使旅游收入成为突尼斯第一外汇来源。

1.突尼斯市(Tunis)
首都突尼斯市是突尼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突尼斯东北部,临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湾。突尼斯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且靠近欧洲,成为国际会议的中心之一。1979 年,阿拉伯联盟总部迁来这里。

2800 多年前,腓尼基人在突尼斯海边建立迦太基城,后来它发展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奴隶制的迦太基帝国,突尼斯城是迦太基城近郊的一个海滨村镇。迦太基城后来被罗马人焚毁。公元 698 年,倭马亚王朝总督诺马拉下令拆除迦太基残余城墙和建筑物,在今突尼斯城地址建麦地纳城,并兴建港口、船坞,使它成为当时仅次于凯鲁万城的第二大城市。强盛的哈夫斯王朝(1230~1574 年)正式定都突尼斯城。1837 年突尼斯城遭法国殖民者占领,1957 年突尼斯共和国成立后,定为首都。

突尼斯城是一座充满阿拉伯风土气息的旧城和欧化新城合璧的城市。它的建筑物大多为白色,掩映在枣椰树、棕榈树和橄榄树的绿荫中,犹如漂浮在地中海的白莲。传说希腊神尤利西斯带着船员在海中漂浮,看到这朵莲花后就决定在此扎根繁衍了。

旧城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阿拉伯东方色彩。市区街道拥挤,穿着长袍、披着沙丽等传统服装的男男女女和贩卖各式编织品、刺绣品等手工制品的地摊随处可见。旧城墙虽然已经不存在,但仍有新旧两城相接的海门,以及旧城与郊区相接的苏卡门等近 10 座城门保存尚好。新城又称“低城”,是 1881 年以后,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兴建的。位于麦地纳通向海边的低洼地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广明净的林荫大道、清爽明亮的咖啡店、商场和饭店,将市区妆扮得多彩多姿。市中心繁华热闹的街道是布尔吉巴大街,两旁绿树浓荫,书亭、花摊点缀其间;大街东头是共和国广场,这里矗立着布尔吉巴总统的铜像;西头为独立广场,有突尼斯古代名历史学家卡尔敦的铜像。北面有市内风景区贝尔维黛公园。东北郊则有著名古迹迦太基城遗址、位于突尼斯城以北 20 千米的地中海悬崖上的极具民族传统建筑特色的西迪•布•赛义德镇、马尔萨海滨浴场和通向大海的门户古莱特港等。富丽堂皇的总统府濒临地中海,坐落在迦太基城遗址旁。西郊 3 千米处有巴尔多古皇宫,如今是国民议会和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所在地。

(1)迦太基古城遗址(Carthage)曾是地中海上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是当时北非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的中心。位于突尼斯城东北 17 千米,古城遗址范围包括古罗马人的祭坛、剧场、别墅遗址及公共浴池和供古军商船停泊的码头等。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突尼斯政府在这个遗址上建立了国家考古公园。

迦太基古城是公元前 9 世纪末期由腓尼基人兴建。 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公元前 122 年,罗马人又在被夷为平地的迦太基城上重建城市,并使其发展为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公元 698 年,它被阿拉伯军队彻底毁灭。迦太基古城最古老的部分位于紧靠海岸的比尔萨山下,是迦太基城的中心。比尔萨山上曾建造过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墙长达 34 千米,高 13 米、宽 8 米,每隔 60 米就设一座了望塔。通过发掘,除宫殿、住宅等建筑依稀可辨之外,还发现了一批石棺和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

迦太基古城罗马时代的遗迹残存较多。罗马人在比尔萨山上建有大神庙,露天柱廊上则保存有罗马在迦太基最杰出的胜利神和丰收神的雕像。著名的公共浴场则是在公元145~162 年间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场。住宅区也保存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饰有人像、狮头、马身等。在数处庭院的地面上,有 2000 多年前用各种颜色的小石块拼成的镶嵌画,残存部分的色泽依然绚丽华美。画面的内容有马、少年捕鸭、生动的鹿等,这些都显示了罗马时期迦太基镶嵌画的成就。罗马时期修建的迦太基古城同其他罗马城市一样,有圆形剧场和椭圆竞技场。迦太基被毁后,这里成为采石场,建筑材料被移作他用,只留下了建筑遗址。

在迦太基古迹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2)杰姆的古罗马竞技场(Amphitheatre of EI Djem)是突尼斯罗马时代的遗迹,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竞技场之一。位于突尼斯市以东约 200 千米的苏塞城与斯法克斯城之间的杰姆村。197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杰姆古罗马竞技场宏伟壮观,有“非洲的科罗西姆”之称。建于公元 230~238 年,呈椭圆形,长径 162 米,短径 118 米,高 40 米,可容纳 3.5 万名观众。竞技场建筑共 3 层,层层建有拱门,3 层共计有 60 座拱门。每座拱门两侧装饰有两根半露的圆柱,圆柱有古希腊科林斯式和混合式两种。位于中间的比赛场呈椭圆形,长 65 米,宽 39 米,周围竖立 3米高的安全石墙,与观众台隔开。1695 年遭奥斯曼帝国军队毁坏,仅有部分地下通道、拱廊、阶梯及座位残留下来。

2.苏塞(Sousse)
苏塞又名苏萨,是突尼斯的港市,北非古城。位于地中海哈马马特湾南岸,被誉为“地中海的花园港”。

苏塞老城约在公元前 9 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公元 7 世纪中期被阿拉伯军队征服,苏塞的老城就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城中有中世纪以来修建的城垣、宗教建筑、王公府第、地下陵墓和民居,建筑风格多样。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塞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老城在南区,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城镇,与北区新城的现代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站在老城高处环视四周,蓝色的地中海、白墙蓝窗的阿拉伯小楼,层层重叠于山坡之上,掩映在椰枣丛中。

苏塞在历史上是伊斯兰国家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军事港口。苏塞老城有城墙环绕,由山石块垒成。城墙南北长 700 米,东西宽 450 米,基本上保存完好。城墙东南角耸立着卡莱福方塔,塔底边长 8 米,顶端边长 5 米,高 30 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位于苏塞老城内的苏塞大清真寺建于公元 851 年。祈祷大厅被立柱纵向隔成 13 条长廊,顶部为筒形穹隆,短粗立柱支撑着双半圆拱。大厅的 11 座大门开向中央庭院。宣礼塔位于院内东北角,塔身粗圆,上覆八角穹隆。整座建筑朴素无华。苏塞地理位置重要,战事频繁。伊斯兰信徒礼拜的场所也被修成堡垒的样式。四周建有高墙,只在南墙中部开有一个小门。高墙的四角和其他三边的中点各建有一座圆形塔楼。东南角的塔楼高 15 米,是塔楼中最高的一座。

此外,苏塞博物馆里藏有突尼斯民族艺术瑰宝——镶嵌画,年代最久的作品距今有3500 年。在位于苏塞以东 24 千米处的莫纳斯提尔是著名的避暑胜地。那里有国家元首的夏季官邸,以及公园 8 世纪,阿拉伯人在此建造的马格里布第一座伊斯兰城堡,这是北非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阿拉伯军事建筑。

3.凯鲁万(Kairouan)
凯鲁万是突尼斯的历史名城,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是一座完全阿拉伯化的城市。位于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北距首都突尼斯城 155 千米,城边靠近撒哈拉沙漠西端,海拔 60米。

凯鲁万是阿拉伯人在战胜拜占庭后建立的第一座城池,建于公元 670 年。公元 800~909 年,阿格拉比德王国在此定都,凯鲁万自此名声大振,成为伊斯兰教四大胜地之一。198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凯鲁万城城市四周均有城墙围绕,依然存留着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城内街巷曲折、店铺林立,寺庙星罗棋布,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誉。现城内保存有 80 余座清真寺、100余处陵寝、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著名的建筑有凯鲁万大清真寺、“三大门”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

凯鲁万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以及世界建筑杰作中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大清真寺始建于670 年,并于 836 年整修,位于城东北,是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宏伟建筑。它不仅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还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大清真寺高耸的塔尖已成为凯鲁万的特殊标志。 三大门”清真寺建于 866 年,是具有雕刻立面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它的三个门拱房立面上精美的带状雕饰花纹令人印象深刻。寺宇点缀着上釉的陶瓷饰物,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凯鲁万也是突尼斯活跃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凯鲁万的地毯织造世界闻名,是突尼斯地毯织造业的源地,享有“地毯之乡”的美誉。同时它也是羊毛、皮革、谷物、橄榄油的集散地,并以精致的突尼斯皮革,铜器等闻名。

首页

全球签证

签证资讯

签证问答

表格下载

联系我们